图为高铁建湖站雄姿。马智波摄
图为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铁建湖站内景。马智波摄
徐宿淮盐铁路系连接徐州与盐城的省内东西向高速铁路,是江苏省“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中横跨苏北腹地的重要一横,被冠以江苏铁路“金腰带”之称。目前,已在徐州东站顺利接入京沪高铁,联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
徐宿淮盐铁路正线全长316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沿线共设9个车站,其中建湖境内长30公里,途经庆丰、开发区、近湖、高作、建阳等5个镇(街道、区),设二级站——建湖站1座。
徐宿淮盐高铁建湖综合客运枢纽工程,位于县城北部,距离县城中心4公里,距离盐城站30.5公里、阜宁站20公里,规划用地150亩,核心建设内容为徐宿淮盐高铁建湖站、综合客运站、站前广场、站前路四个部分。工程总投资7.97亿元,其中徐宿淮盐高铁建湖站投资1.6亿元(铁路部门投资9020万元,地方配套6980万元),由中铁八局承建。其他工程地方政府投资6.37亿元,采用PPP建设模式,由北京市政集团建设。
为打造城市坐标,展示建湖形象,我县在规划设计环节中,注重突出五个方面:注重意境营造。高度强调枢纽区的整体性,实现客运枢纽和高铁站房尺度协调统一,功能上做到零换乘、全天候、人车分流,打造一个便捷的立体组合式布局的交通枢纽。建筑形体上突出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风格,突出其交通特性和标志性,主体建筑立面疏密渐变的分缝结合曲面造型,宛如涟漪的波浪,并与高铁站和高铁广场高度融合,凸显了地域文化“小桥流水”的意境。注重便捷换乘。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注重人的感受及生理心理需求,突出便捷化、高效化,集高铁、普铁、长途客运、城乡公交、城市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等多种交通换乘为一体,通过设置专用通道连接,该项目换乘距离大都控制在300米以内,整体换乘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有效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式衔接,方便了旅客零换乘。注重秩序管理。从人的尺度和行为习惯出发,设计舒适宜人的空间与环境,创造亲和自然、开放灵活的空间,实现地面进站、地下出站管理,合理分流旅客进出;实现分区管理,规划设置出租车蓄客区、上客区,网约车上客区,社会车辆停放区,规划出租车、网约车、社会车辆各自的行车流线,有效解决打车难、管理难问题。实现人车分流,规划设置行人与车辆进出流线,保证旅客通行安全。注重节能降耗。地下停车场共设置7个采光井,进行自然采光、通风。客运枢纽顶层铺设光伏发电组件,为地下车库提供照明。站前广场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满足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地下水补充、厕所冲洗、洗车场用水等多种需要,有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推促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绿色。重视生物气候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设计中的运用体现,将站前广场的绿色界面引入枢纽,在广场入口“大美建湖”处增加绿植,营造“进口若隐若现、走进豁然开朗”的意境。广场中央东西路建成林荫道,树木要求夏遮阳、冬落叶。对新开的长沟河,在枢纽以西、南北向采用生态护坡,将西侧东岸的人行道纳入景观带内,人行道与护岸间采用绿篱护栏。对以北、东西向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墙作“软化”处理,种植下垂绿植覆盖,减少硬质铺装,体现人性关怀。
为有序有力有效推进项目建设,县政府专门成立高铁综合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采取“一周一例会”“一月两通报”等措施,扎实开展征地拆迁、杆线迁移和矛盾协调等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一线,看现场、听汇报、抓协调、解难题、提要求、下任务、压担子、促推进,有力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镇村联动、社会参与”的项目推进格局,真正做到举全县之力,上下一盘棋。县交通运输局抽调精兵强将成立项目部,常驻一线,靠前指挥,通过“网格化”办法,划定施工地段,明确专人负责相应的安全督查和质量管控,包干到位、责任到人,通过委托第三方进场跟踪审计,进行成本控制,提升管理质效。北京市政集团组建“五部一室”管理班子,引入可视化、智能化的BIM技术,优化施工组织、强化作业管理、严格流程把控,积极推行图纸会审制、技术交底制、“三检制”“样板制”等质量监控措施,广泛采用“四新技术”,扎实开展QC质量管理活动,强化风险评估、应急防控、隐患整改等安全管理,较好地保证了工程顺利高效进展。
历时一年的高歌猛进,如今,在蜿蜒曲直、绿色掩映的徐宿淮盐铁路旁,建湖高铁综合枢纽终于展现出了她巍峨矫健的身姿。随着高铁的开通,我县的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广阔。未来,徐宿淮盐铁路将与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铁路、宁淮城际铁路实现无缝对接,补齐苏北高速铁路网的短板,届时建湖至南京1.5小时左右,至上海2个多小时,水乡建湖从此跨入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两小时江苏”交通圈,迈向真正意义的“高铁时代”,为我县成功跻身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加快融入长三角,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插上腾飞的翅膀。李颖 马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