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重大项目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发布日期:2019-11-29 浏览次数: [字体: ]

图为建湖5D智造谷生产车间。李艳梅

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项目生产如火如荼,产品接连发往全国各地;“5D智造谷”共享平台创新基地不断涌进创新创业企业,前沿产品纷纷被大型国企订购;通用机场上,中国飞龙飞机起降繁忙,青岛农运植保飞机紧锣密鼓忙于生产;经济一线的招商人员奔波于上海、深圳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接连落地;后方服务团队急项目所需、解企业之难,快马加鞭办理各项手续,打通深入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里,速度与质量并重的转型升级氛围在升腾,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高质量发展正加速驶入“快车道”。

重大项目,引领并赋能产业集聚发展

11月27日,江苏悦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十分忙碌,总经理刘波在生产线上察看。“6月15日签约,7月8日新工厂开工建设,10月部署生产线设备。现在,四条线全部投产稳产。”刘波告诉记者,目前悦阳总投资达7亿元,预计今年可实现开票销售2~3亿元。在后续项目中,集团总部将加大在高新区的投资力度,上马太阳能电池拉金切片项目,加上组件项目,两个项目每年可实现30亿元左右的产能。

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说:“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重抓快上大块头项目,增强产业集聚,提升核心竞争力,带动并支撑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多来,高新区不断优胜劣汰,传统上形不成规模效应的没有前景的产业被逐步清理剥离,代之而起的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通航经济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电池和新型材料项目进展顺利,在高新区拔地而起。负极材料、隔膜涂布、PACK、锂电池、圆柱电池和正极材料等产业链完整落户,总投资超30亿元。

新能源汽车“登达”项目已经落地,首批订单94辆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总金额近亿元。

“5D智造谷”项目是江苏省和辽宁省的合作项目,目前已经部署了1000多台i5智能机床,最终将实现5000台的目标。

通航产业集聚了中国飞龙和青岛农运等10多家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到高新区展示新作为。大型无人机项目正在跟踪与接洽之中。

重大平台,承载并促进项目生根壮大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筑巢。高新区是一个具有高新大项目集聚效应的大载体大平台,普通的水气电等硬件配套建设只是基本标准基本要求与精细化作为,更大的气力则花在了生产全要素配置上。

在国家级石油装备检验检测中心和5D智造谷,记者看到,各种实验设备和生产设备持续运转,一派繁忙。沈阳机床租赁业务成效显著,已经集聚起大大小小创新创业企业20多家。在高新区政府和贝肯新能源合作共建的新能源研究院,负极材料新品正在接受检测,各种上下游锂电池系列新品纷纷出炉。目前除了电解液这一影响环评的链条项目被拒之门外,其余新能源锂电池链条项目纷纷被吸收进来。

云计算及特种行业需要专用电力保障。高新区与供电部门共建专属配电平台,调整优化管线布局,建设新的变电站点,配置双套线路,以保障项目及企业正常生产运转。

通用航空机场引来大批飞机训练和植保项目落户,第三方服务配套及生产企业紧紧跟进,通航经济得以起航;行政服务大厅 “一站式”服务解决了土地、资金、用工、环评、消防、安全等众多程序关卡问题;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纷纷配套聚拢,解决了高管人才的生活和后顾之忧。

至诚服务,深化并推动企业投产达效

企业健康成长,园区服务至关重要。时间、效率、公平是园区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基石。高新区的“流程再造”服务模式使得招引到手的优质项目能够尽早建设、投产和达效。

三年前,项目进来,一个工程一人负责,人人有项目,形不成合力。现在不同了,项目进来,分阶段分部门对接,服务脉络清晰,职责分明,客商满意。

招商局把项目招进来,立即转入项目办(服务中心),行政服务紧随其上,各种证件办理完后,招工班子立马启动程序,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就地解决用工问题,企业正常投产后,转入经济发展局继续服务。具有首创性质的“流程再造”彻底解决了高新区的办事效率不高和作风问题。

悦阳光伏项目的建设过程,就是高新区上下同心、全力服务项目的最好诠释。在项目接近投产期间,一幢4.2万平方米的超大车间里,该区的领导班子成员个个在一线服务。此前,园区的专门服务班子一直在厂里,同工人们一起上班,一起吃工作餐,随叫随到,就地解决企业诸多难题。

“现在招到多少工人了?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场,高新区主要负责人十分关切。“高新区已经帮我们招到了285名工人,四条线全部生产需要400名工人。刚刚有位负责招工的领导说了,不会有缺口,一定满足生产需求。我很放心。”刘波回答。据了解,目前悦阳项目已完全投产达效,工人是应招尽招。

在英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多名经过培训上岗的工人正在加紧生产。这100名工人,园区只花了一周时间就帮助招到位。企业对园区的服务效率十分满意。

在那美实业有限公司,厚底机上的石墨刀飞转,火焰中,高档玻璃杯快速成型下线。工人小王告诉记者,一个班次他可以生产出500只左右的玻璃杯,月收入达到6000多元。负责人吴成喜告诉记者,近几年,企业不断加快智能化改造,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但工人没有减少,仍然维持在600人左右。前三季度,销售达1.7亿元,预计全年销售将达到3亿元。他很欣慰,高新区对“那美”的服务贴心周到。

近年来,高新区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程序,提升效率,用心服务,所招引的项目来一个、成一个,亩均效益高,投资回报高,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载体建设,高新区都逐步走向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方阵”。陈为琨  周红梅  肖兆力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