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近湖街道神台社区三楼荣誉陈列室,“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团队”“敬老文明社区”……一块块熠熠生辉的由省、市、县授予的奖牌匾,记录着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荣耀,也蕴含着众多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
神台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3月,共有75名成员。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正秀、居委会主任季本桂等8名工作人员全都是志愿者,带头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队对社区内780名老人,尤其是空巢、独居、失独、失能失智老人和62户困难户,实行助购、助洁、助医、助浴、助餐等重点帮扶,坚持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运作,做实事、讲实效。志愿者服务队自成立以来,每年义务服务超万单,服务时间达15000小时以上。
住在向阳二巷的105岁老太太付相英,两子一女均已退休,居住在无锡、昆山等地。长子83岁,最小的儿子也已70岁。老太太故土难离,不愿离开老家随子女生活。儿女无奈,只好轮换陪护。轮到两个儿子陪护时,老人感到在洗澡、擦身、上卫生间等方面有诸多不便。徐中梅、董爱珍等人,每天登门帮助打扫卫生、洗衣服,陪老人洗澡,为老人修剪指甲。其子女过意不去,多次要赠送礼品,每次都被志愿者婉言谢绝。
今年7月29日,老人在弥留之际,特意要儿女将照顾自己多年的志愿者请到身边。她拉着社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陆玉英的手,深情地说:“我的儿女做不到的,你们做到了。对你们的恩情,我这辈子还不了,只有送一个祝福给你们。”两行热泪从老人深陷的眼窝中流淌出来,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泪目。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许世海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卫士。失独老人吴士根、印井芳夫妇的39岁独子在2015年正月初三车祸中不幸身亡。吴士根自儿子去世后,因心脏病先后经历3次手术,心脏放了9根支架,印井芳患严重糖尿病。许医生定期登门免费为两位老人测血糖、量血压、听心脏,根据老人病情和身体状况,送上治疗药品。
为了帮助失独、空巢老人打开心结,消除孤独感,社区领导和志愿者定期去这些老人家里,帮助做家务,聊家常,教会他们玩手机,中秋和春节还带上礼品,给老人送温暖。每年除夕晚上,陆玉英放弃与家人团聚,自费将空巢、独居老人请到自己家里,吃上一顿热呵呵的年夜饭。这些老人激动地说:“过去别人家过的是团圆年,我们家过的是伤心年。感谢志愿者帮我们找回了欢乐幸福感。”社区内许多居民深有感触地说:“志愿者是我们最亲的人。”
家住向阳东路的郑步浩家庭,一户多残,妻子、儿子都是肢体二级残,66岁的妻子已瘫痪15年,本人70岁,头颅曾受过伤。全家3口人靠低保及残疾补助费生活。志愿者胡冬珠、杨玉英多年来为他家交水电费,帮助打扫卫生。最近因家庭矛盾,郑步浩将残疾妻子带到淮安。社区志愿者得知后,立即组织人员派出专车,将老夫妻俩接回。夫妻俩安全到家后,郑步浩握着社区领导的手激动地说:“志愿者为我们一家真是操碎了心。”
志愿者刘俊成有一手精湛的水电安装、维修手艺。退休后,他重操旧业,免费为居民们提供优质服务。他制作600多张名片,分发给各家各户。社区内外数千户家庭,谁家水电设施发生故障,不论白天、黑夜,他总是“有求必应”,召之即来,第一时间赶到,直到抢修好才离开,居民们亲热地称呼他为“及时雨”。
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刘玉伟,已80岁,终身未娶。今年4月初,家中下水管老化脱落,室内积水一尺多深。刘俊成二话没说,立马赶到抢修,并通知妻子潘立华将自己家中的龙头、自来水管、闸阀等配件送到,夫妻两人抢修好后,又将老人家中积水排除干净。去年春节期间,空巢老人刘仕珍家中自来水龙头冻裂,刘俊成与曹翠花、郭梦霞、吴秀红等及时赶到,更换龙头,并帮助排清屋内积水。
神台社区地处县城中心繁华地带。为了拓展志愿服务项目,该社区注重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已拥有医生、教师、水电工、家电维修、理发师、足浴师、开锁匠等各类具有爱心的专业人才。他们自愿为老人服务,随叫随到,无偿服务,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他们还邀请爱心企业,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助老服务平台。辖区内的华品快餐店老板周乃华乐善好施。该店对社区内的特困服务对象到店就餐的一律5折优惠,其他老人7折优惠,母亲节免费提供早餐,免费用绿豆汤送清凉。新泉浴室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包括陪浴人员,常年以2.5元价格售票,同时还增添老人洗浴设施,专人搀扶洗浴,浴后免费送上一杯浓香四溢的清茶。有人问:“你们不是要贴钱了吗?”老板笑着说:“崇德向善、孝敬老人比金钱更重要!”
大爱无言。志愿者们所做的一件件平凡事,感染、带动着身边的人。最近,又有35名居民主动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今年36岁的马红梅是积极分子之一。她说:“在志愿者身上,我看到中华传统美德。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不忘初心,薪火相传,弘扬奉献精神。”神台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正秀感慨地说:“志愿者们以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操,自觉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社区营造浓郁的学好人、做好人、当好人的良好风尚,极大地推动文明创建工作,神台社区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社区和省级和谐示范社区。”管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