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奋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县前列
图为合泓通讯自动化压铸设备满负荷运作。
图为环宇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图为东久机械公司员工正在装运产品。
图为光达照明公司在赶制订单产品。陈玉柱
县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六个高质量”的要求,深入践行“两海两绿”路径,坚定不移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业运行、环境建设、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等五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转型发展示范区、区城融合样板区”建设,奋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突出精准招商,打造产业强区新引擎
项目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命线。该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深入开展“重大产业项目突破年”活动,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鲜明导向,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大招商、招大商”格局。
强化专业招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选优配强招商队伍,完善招商激励机制,实行招商人员差别化考核、差别化政策,进一步激发招商内生动力。深化活动招商,围绕主导产业,按照“高频次、小规模、专业化”的要求,精心组织深圳、上海、苏州以及台湾等专题招商活动,全年组织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不少于6场次。重抓以企引商,结合新特产业发展方向,积极调动区内企业参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整合招商资源,形成招商合力,有针对性作出招商选择,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葡萄串”效应。推进委托招商,充分发挥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建湖商会的作用,聘请一批建湖籍在外成功人士和著名企业高管为招商顾问,帮助收集重大项目信息、对接洽谈项目,确保全年新开工超亿元工业项目15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2个,竣工超亿元产业项目9个。
该区按照“目标地域精准、意向企业精准、招商策划精准”要求,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前10强以及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着力招引一批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好项目,全力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上海机床厂智能数控机床、总投资5亿元的浙江爱雷德高端装备整机和总投资5亿元的库力索法半导体材料等重大项目落地生根。突出产业链项目招引,紧紧围绕节能电光源、高端装备和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工程,重点跟踪总投资10亿元的台湾亿光LED外延芯片等重大产业项目;持续在深圳地区开展敲门招商,紧密跟踪国仁、摩比、通宇、凡谷等重大项目,着力招引射频结构件、通讯模块、滤波器等产业链条项目,倾力打造5G通讯产业集聚基地。突出外资项目招引,借助与台湾LED产业联盟的良好合作关系,巩固对台招商成果,重点跟踪总投资10亿元的台湾晶元磊晶、沪强高铁动车座椅二期等台资项目;扎实开展芬兰、欧美境外招商,积极推动芬兰爱飞乐公司追加投资2000万欧元,启动航空变压器项目二期建设,全年新开工外资项目3个。
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突出亩均投入、亩均销售、亩均税收等关键性指标,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项目建设,特别是对市县“两重一实”项目,抢工会战、挂图作战,加速推进、滚动向前,尽快把一张张“效果图”“施工图”变成“竣工图”, 全力推进爱克斯罗伯特智能机器人、若伊LED封装、轩宇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重大项目投产达效,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竣工超亿元产业项目9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
突出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该区强化“稳”的底线思维,做好“进”的发展文章,统筹做好稳企业、促创新、强服务等关键举措,全力保障企业稳定运行、更好发展。
全力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放到做强企业上来,引导企业加快找准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抢抓5G商用即将到来机遇,以合泓通讯与中兴集团合作为契机,以般若LED封装、力麒精密电子等企业为骨干,深化与西安交大产学研合作,推动5G商用智能终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培植5G产业龙头企业。以“争星创优”活动为抓手,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以资产、技术和品牌为纽带,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加创新投入等手段,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全年完成战略重组企业3家。积极推进规上企业升级计划,引导30家专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高成长型企业,找准市场方向空间和潜力所在,在差别化竞争中实现跨越发展,推动沪强高铁动车座椅零部件、爱飞乐航空变压器等项目进一步释放产能,新增规上企业7家。
着力提升主体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建研发团队,加快开发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全年实施技改扩能项目30个,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顶梁柱”,全年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5家。以“机器换人”“企业上云”为抓手,扎实推进“两化”融合,规上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占比50%以上;鼓励企业加快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实施装备升级工程,推动企业装备、技术、工艺、产品全面升级,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达70%。深化政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使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机衔接、深度融合,转化科技成果20个。
着力提升为企服务水平。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效能,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县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及时提供科技创新、员工招聘、资金融通等全方位服务。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加大金融服务企业的力度,强化与金融机构对接、沟通,突出工作重点,优化信贷结构,注重把信贷投放集中到重大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商贸物流业发展等方面,提高银企对接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用足用好省“科技改革30条”、市“聚力创新10条”等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工程,切实加强与东南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年内引进各类中高层次人才30名以上,应届高校毕业生150人以上。
突出生态优先,拓展绿色发展新空间
绿色生态是开发区最大的优势和特色。该区坚持生态优先,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引领,有序开发建设,切实增强园区项目承载能力。
该区牢固树立全域思维,加强园区功能、特色、品质建设,推动园区由粗放型向内涵型转变。坚持规划引领,以高铁综合枢纽建设为契机,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推进总体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多规合一”,快速推进“高铁枢纽”与开发区“一区四园”无缝对接,提速推进城北商务中心、里下河物流园组团建设,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持续深化文明创建工作,重点突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集贸市场的环境卫生管护,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素养。
全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积极实施道路通畅工程,着力推进铁路北侧支路东延和长江路、光明路、佳丽支路改造升级,同步推进绿地、水系、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燃气、管线管网等要素配置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品质品位。强化交通秩序管理,进一步完善护栏、标志标牌、停车位等基础设施,规范门店经营、流动摊点等行为,强化小区业主自治,完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基本实现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全覆盖。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盐海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建成投运,完成100兆的光纤电缆入园工程,提升项目承载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许多经济效益。该区做好“生态+”文章,切实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农村黑臭河道、畜禽养殖污染等专项整治,规模养殖场全面治理到位,园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5%。突出绿色集约发展,推进绿色循环园区和绿色工厂建设,积极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分类开展“僵尸”企业、闲置土地和低效厂房“三项清理”工作,启动清理零税收企业,年内盘活闲置土地230亩、低效厂房4.5万平方米。
突出增收增效,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该区按照“20字”方针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三大体系,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稻米、设施果蔬、生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2个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土地等要素资源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优势主体集中,新增稻田种养示范区30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流转土地工作确保全县第一,建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街道)。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作为乡村振兴的标志性工程,大力实施村庄改造行动计划,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时间节点,压实工作责任。组织实施东北、新联、大王等村农房改善,征收房屋480户,同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确保全年改善群众住房348户,新增耕地260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深入开展散坟整治,大力倡导文明办丧新风尚。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广大农民创业创新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营造有利于探索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赋予抵押、贷款、担保等新权能,增加农民土地经营权益和收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年内基本完成有经营性资产的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充分应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全部录入“三资”监管系统管理,对外交易一律进入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进行。
突出民生改善,提升群众幸福新指数
该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构建和谐园区、共享发展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突出问题导向,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努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集中力量抓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建立健全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全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深入实施全民参保,年内实现企业职工“五险”新增扩面1000人、城乡居民参保1.5万人。加大创业富民力度,积极支持应届大学生、返乡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群体,投身创业实践。完善就业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全年开展各类劳动技能培训1200人,新增就业800人。
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新(扩)建产业扶贫基地,重点发展林木、稻虾轮作等长期稳定收益的产业项目,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加大政策性兜底力度,完善“大救助”工作机制,加强困难涉军群体救助慰问,切实维护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利益,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积极探索土地复垦整理、土地流转、资源开发等新路径,千方百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加强社会创新治理。大力实施网格化社会治理提升工程,加快建成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智能应用平台,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和禁毒工作,加强城乡专业巡防,严密社会面治安巡防工作,提高动态治安管控能力。扎实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严格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积极推动信访矛盾“案结事了”。深入开展精准普法工作,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坚决杜绝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