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在谋划工作。
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49年4月出生于镇南村。建湖历史上属于苏北老区、贫困县。镇南村虽紧靠县城,仍然很穷。朱相桂整个童年的记忆就是饥饿与贫穷,这样的记忆让他一辈子都会理解穷人的处境,也让他一辈子都知道珍惜与感恩。
朱相桂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1978年,29岁的朱相桂和村里思想活跃的村民经常在一起商量怎样拔掉穷根。有个做皮鞋的同学说,办皮鞋厂投资小、利润高。他们就用生产队的仓库做车间,牛棚做宿舍,牛棚旁的猪圈做食堂,在村里办起了建湖县镇南皮鞋厂。办厂最初目的很简单,就是带领村里的人摆脱贫困。
1982年因工人用汽油烧烤甲苯含量高的胶水引发火灾,厂房烧毁,所有辛苦付之一炬。不少人哭了,朱相桂没有哭。在朱相桂的带领下,盖起了新的车间,厂名更名为建湖县皮鞋二厂,注册商标就地取材,以厂附近的“盂兰桥”为商标名。
1984年,朱相桂带着鞋子进军上海滩,与上海中华皮鞋合作,贴牌生产中华牌皮鞋,与上海第二皮鞋厂、上海市土畜产公司合作,生产出口皮鞋,生意越做越大。1986年获得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建湖县皮鞋二厂已经小有名气。1991年,森达集团成立。1993年,森达集团荣获“中国鞋王”称号。1997年,森达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皮鞋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朱相桂有了创世界品牌的自信。1998年9月8日,朱相桂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宣布:森达经过筛选,确定由意大利阿历桑德·尼科莱迪、百罗利和法尔卡三家著名鞋厂贴牌生产森达牌皮鞋。
森达2002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冠名权。2004年,森达与海尔、五粮液、联想一起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森达和旗下的好人缘、百思图、梵诗蒂娜等品牌,曾是许多人的脚下风景。不少人是通过森达知晓建湖这个地方的。是朱相桂的不按常规出牌的勇气与自信成就了后来森达的辉煌。
当人们陶醉在森达市场的大份额时,朱相桂想的是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而创新的关键又是人才,朱相桂为引进人才愿意高薪重酬。1993年,森达花300万元聘请台湾设计师蔡科钟。后来就是与意大利著名制鞋专家马尼龙格先生的合作,在马的眼里,森达皮鞋可以打99分,为了这一分,朱相桂果断答应了马尼龙格先生提出的将森达销售总额的2~3%作为技术报酬的合作条件,与其合作了五年。朱相桂对他的同事们说,意大利的制鞋水平领先中国至少20年,一下子缩短20年的差距,你们认为这个代价是大还是小?马也被朱的气魄与真诚感动,来盐城99次,自任盐城在西欧的总代理,为森达引进大师、合作项目及具体的鞋样……高昂的代价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森达曾创造了连续13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辉煌历史。
朱相桂很早就有企业形象宣传的意识,1995年,朱相桂投入600万,请刘晓庆拍摄电视剧《武则天》的跟片广告,森达瞬间全国闻名。
企业家的定义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创新是灵魂,冒险是天性,合作是精华,敬业是动力,学习是关键,执著是本色,诚信是基石。朱相桂从无牌创业到贴牌生产再到创牌做鞋王,从最初的粗放式管理到后来吸引国际上的行业顶尖人才,从自己脱贫到致富家乡再到实业报国,朱相桂在慢慢成长,有了企业家的思维和胸怀,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他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2000年在湖北秭归县投资创办森达三峡鞋业有限公司,解决了2000多人的就业。
视今天为落后是森达的企业精神,也是朱相桂的人生态度。朱相桂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十五、十六、十七连续三届全国党代表等诸多荣誉面前,仍保持着谦虚的心态和努力的姿态,感恩是他经常挂在嘴边、放在行动上的词,这样的精神也滋养着森达的员工。
朱相桂是富且仁的实践者。建湖人多半喜欢叫他朱大爷,对朱大爷的评价多是,朱大爷仁义,待人长久。朱相桂有很重的家乡情结,为镇南村的老人办社保,设立百万助学希望工程,资助孤儿重返校园,出资改造森达小学,救助白血病儿童、孤寡老人。他常说,要勤俭办企业,但做慈善要大方。2016年,朱相桂在当选“感动建湖人物”接受主持人现场采访时说:“参加今天的活动,看到身边这么多感人事迹,我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30多年来,我几乎拿到了企业家从中央到地方该有的所有奖项与荣誉。但是,我对这个最新的称号却特别欣慰与自豪——她把我与故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2000年开始,森达集团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之路,从单一皮鞋到热电、IT、生物工程、服装等,成为跨多个领域的集团公司。
2007年5月,百丽公司在香港上市。2007年11月13日,百丽鞋业并购森达。森达作出这样的决策需要壮士断腕般的魄力。此后森达集团开始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旗下有热电、IT等公司,在朱相桂的带领下,整体运行良好。
2018年,森达集团举行了创建40周年庆祝活动,召开40年发展汇报会,同时成立一个救助白血病儿童基金会,举办了一场文艺晚会。作为建湖历史上第一位享誉全国的企业家,已经70周岁的朱相桂全身弥漫着气定神闲的气场,讲话慢条斯理,一种大家的风度,这是一种修养与历练。吴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