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种粮大户的“致富梦”

发布日期:2020-05-13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覆盖无纺布的苗床上洒水。

利用自走式水稻秧盘播种机育秧。陆建军摄

连日来,高作镇早已关闭的卞港窑厂水泥场上又现一片忙碌,光明村种粮大户孙建在这里正赶着立夏节气为机插秧育苗。

在水泥场上育秧,还真新鲜。孙建这次使用的是自走式水稻秧盘播种机进行水稻育苗。一人扶着机把,一人放秧盘,一人朝漏斗里倒放营养土和稻种,一次性完成底土铺垫、水稻播种、覆土平整等工序,一会工夫,一大片苗床就出来了。

孙建是光明村的种粮大户,平时喜欢看书学习,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他种的200多亩水稻秧苗不仅用机插,施药上就由“肩上背”实现了“天上飞”,施肥上由“挂脖子上奔”实现了“机器喷”。每年水稻都是稳产高产。

“机插水稻秧距均匀、透气性好、田里杂草少、产量既稳又高。”光明村村民刘奇峰笑着说,现在有人喊种粮不赚钱,要看怎么种呢。孙建种的水稻产量都在700~800公斤,这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两年,他们村里好多村民也请孙建帮忙机插秧。

“机插秧种植的水稻拿直播水稻产量要高很多,把种子直接撒到小麦田里,小麦收割完了,一上水就完事了。光图省事,望天收,产量能高到哪里呢?”村民丁加风接过话茬,直播水稻田块,汛期还没结束就要穿雨衣下田补秧了,杂草一季下来起码要手工除3遍,连大伏里那么热的天还要待在田里,一点不划算。孙建的机插秧稻田就没有这些麻烦事。

笔者走访了多名村民了解到,直播稻主要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小田块,就是以前每家每户的秧池,一分、二分的“狗肉块”,机械无法作业;二是十多年前,为避免大面积发生灰飞虱虫害,采用直播,后来少部分村民为省事,直播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镇政府两轮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加上季墩、合兴、卞港、马楼等村农房改善和其他11个村居村庄改造,共拆除1926户,新增耕地1524亩。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规模集约化经营也推动了插秧机械化进程。全镇机械化作业水平由2017年的15%提高到现在的65%,插秧机械化工作模式基本成型,今年还将积极创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

孙建在今年3月份全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现场会上,拿到4000多亩机插秧合同,随即在高群村流转30亩秧池,在大墩村流转8亩,在卞港村窑厂协调约15亩水泥场,进行机插秧育苗,共水稻育苗53亩,有18~23天苗龄就可以栽插了。按秧池、大田面积1:80比例计算,可机插大田面积4240亩。

“高群秧池的苗主要供应北片,大墩秧池的苗主要供应东南片,卞港秧池的苗主要供应西南片,这样就近供苗可以省去一大笔运输成本。”孙建介绍,今年又购进3台插秧机,除去每台国补3万、县补1万、镇补1万,新购的3台插秧机自己只拿了9.9万,加上原有的1台,眼下手上共有4台插秧机。

“机插秧既节本省时,更有助于规模经营,机插秧栽插时秧苗小、行距大,透光透风透气,发棵快、长势猛,比手插、机条播都增产增收。”孙建说,机插秧育苗早、栽插早,移植大田后,生长周期短,稻粒饱满,现在大多村民选择水稻机插秧。

“作为一名党员,我不能光是自己先富起来,还要带领广大村民富起来。”孙建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按照“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工作思路,创建 “支部+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组建以育秧、机插、旋耕、耙田、无人机植保、机械施肥等为主的农忙机械服务队,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菜单式”服务,也可以进行“点餐式”服务,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杜飞  肖元元  陆建军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