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925014387605J/2025-00100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文日期 2025-01-10
文号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报告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时效性 有效

关于建湖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5年1月7日在建湖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一体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紧扣“四个三”工作布局,锚定“建设江淮绿心,打造千亿之城”,真抓实干,奋力争先,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亿元、增长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6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2亿元、增长4.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9280元、31400元,分别增长4.6%、6.8%。全国百强县列第72位。

1、坚持培大育强,产业能级全面提高。项目建设稳中增效。优化成立“10+5”招商主体,组织“向新而行・蓄势赋能”长三角新质生产力等综合招商推介13场,全县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4个、91个、54个,分别位居全市第二、第三、第四。2个列省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47个列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8.8亿元。至纯泛半导体设备、博罗冠业铝箔集流体等超10亿元项目竣工投产。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积极推动主导产业升级、传统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布局,油气钻采井口装备获评全市唯一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动力及储能电池、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等3条重点产业链开票销售分别增长92.3%、50.4%、22.5%,数字鹰、蜂巢等低空经济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普渡、海柔等机器人行业龙头先后落户。大力实施百企技改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5家、总数达596家,开票销售超亿元、入库税金超千万元企业分别达115家、25家。创成省“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企业40家、智能工厂(车间)24个、星级上云企业224家。服务业经济稳中提质。服务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4亿元、增速达8.5%,全市第1。全年培育规上企业32家,全市前4。里下河物流园区被认定为市4A级服务业集聚区。九龙口先后登陆央视15次,淮剧小镇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最美小镇”。现代农业稳中向优。粮食总产连续11年超14亿斤,新建改造6.9万亩高标准农田、进度全市第一,正源创辉创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跻身中国农业企业水产行业20强,九龙口大闸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恒济现代渔业产业示范园获评省数字农业农村基地。

2、坚持改革开放,内生动能有效激发。重点改革不断深化。九龙口镇、宝塔镇权责清单国家级试点高质量完成,先后两次在省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高作镇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入选全国第二批典型案例。成功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2个、获批资金4010万元。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净增国家高企55家、总数超300家、全市第三,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6家。新增有效发明专利330件、省工程研究中心2家。鸿达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套)175MPa采气井口装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悦湖之星深圳离岸科创中心挂牌成立。区域合作纵深发展。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县新开工超亿元长三角项目46个,新增长三角地区共建创新载体6个,新建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4个,新增长三角地区直采直供基地4个。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建兴高速、盐阜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建湖港区至上海芦潮港海铁联运成功首发。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投运,实现交易额3.7亿元。

3、坚持生态导向,城乡融合深入推进。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实施城镇化项目115个,福朋喜来登酒店、大有界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九龙水产品交易市场“美食季”点燃城市“夜经济”,兴建东路夜市一条街、“灵龙里”网红街区、天铂星光夜市等特色集市陆续开放。乡村振兴走深走实。积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房1524户,续建扩建新型农村社区6个,创成省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9个,冈西镇肖荡村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涉农村(居)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全部达50万元,其中1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平均达58.5万元,6个烈士命名村平均达72.3万元。绿色发展卓有成效。生态质量指数连续4年全市第一。PM2.5年均浓度29.9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7.7%。4个省考断面、2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4年保持100%。九龙口“生态岛”试验区被列为省级试点,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悦阳公司获批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全市唯一企业,高新区智慧产业园被认定为零碳园区,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验收评估报告通过省评审。

4、坚持普惠共享,社会事业更加协调。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切实提高稳岗就业水平,新增城镇就业4800人、扶持创业1520人,预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670元。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新办养老服务综合体1个、长者幸福食堂20个,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个。惠民工程落地落实。普通高考打破连续11年无清北录取生局面,职教高考连续5年全市第一,建湖二中四星高中创建通过省级初评。县人民医院创成三甲综合医院,双湖中医院获批二级中医院。杂技《高台倒立》荣获第二届国际马戏节金奖。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清查利用专项行动有效开展,累计盘盈资产219.7亿元。政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一体推进平安建湖、法治建湖建设,群众安全感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来盐城考察为强大动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紧扣“四个三”工作布局,锚定“建设江淮绿心,打造千亿之城”,坚持干字当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建湖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二)主要预期目标

202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规划开好局打下基础的起步之年。统筹安排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至关重要。根据全市2025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编排情况,以及我县发展实际,2025年共编排四大类60个指标,具体指标设置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体现“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结合“十四五”规划目标,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下行压力,充分考虑保就业、促改革、防风险等现实需要,为转型升级适当留有空间,确保年度间各项目标任务顺滑衔接。二是体现“争先进位”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与省、市202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保持统一,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市,经济总量在全市占比达到10%以上,在全国百强县中持续进位。三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更大力度突出结构调整、动能培育、质效提升,更加注重总量与质量、速度与结构、发展和安全的辩证统一,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安全保障发展,加快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体指标为: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工业实时开票销售790亿元,规上工业开票销售582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1.5%,三大主导产业规上开票销售46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规上企业开票销售3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工业投资增长15%,建筑和安装工程投资增长10%,民间投资占比达90%,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25%,三大主导产业及低空经济、机器人产业亿元以上开工项目数达60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25家,限上企业网络零售额增长8%,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注册外资实际到账6000万美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7.44%、15.5%。

转型创新——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及人才站点10家,新增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45家,新增报会上市挂牌企业3家、股改企业22家,新增“四上”企业数262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72%,技术合同成交额32亿元,人才资源总量17万人,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达24.8公顷/亿元,单位GDP用水量达55立方米/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8万元/亩。

绿色低碳——单位GDP能耗下降率2.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完成省市目标,全县新能源发电量达8亿千瓦时、装机容量85万千瓦,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5.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0%,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50%,绿色出行比例达7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75%。

民生保障——全体、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500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5%,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29%,农村住房条件改善2600户,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

确定上述目标,既注重与中央总体要求和省市县委工作部署相衔接,也充分考虑了“建设江淮绿心,打造千亿之城”目标定位,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三、执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措施

基于上述目标任务,坚持重点重抓,精准发力,细化措施,强化落实,确保全面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抓降碳促转型,不断释放发展魅力

1、坚决擦亮生态底色。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系统开展秸秆禁烧、扬尘治理等“七大专项行动”,扎实抓好生活源、工业源等污染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治理修复,确保PM2.5年均浓度达28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省考断面、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达标。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建设和造林空间挖掘,新增造林绿化400亩、绿美村庄5个,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4%以上。加快推进九龙口“生态岛”试验区省级试点,积极推动鸟类生态廊道、湿地科普馆等10项重点工程建设。

2、加快绿色转型步伐。积极推广节能减排降碳先进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程,全年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10个以上,新增省级绿色工厂5家以上,“两区”争创省级绿色园区、零碳园区。加快“绿电”发展速度,中广核光伏发电一期项目全部建成并网,“绿电”累计装机容量达850MW。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全年清理闲置工业土地2000亩。

3、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依托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以九龙口湿地公园为试点,全面了解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权属等底数,建立目录清单,持续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探索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立足黄沙港、通榆河等重点流域,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受罚”的原则,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等领域,积极探索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

(二)抓项目扩投资,切实增强发展动力

4、全力突破项目招引。紧盯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和机器人、低空经济产业,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和日韩、中东等重点区域,坚持专职招商队伍和专业招商公司、园区引领和板块协同、全员招商和专业洽谈、多种招商方式“四个相结合”,围绕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上下游,全年组织开展各类招商活动15场。全年新签约超亿元产业项目15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

5、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围绕市“家家到”拟观摩项目、超10亿元项目,坚持“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运用“每月开竣工、每季观摩”机制,发挥“红黄绿”亮灯预警机制作用,推动道尔道新型电力装备、双轩船舶设备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项目快建设、早达效。全年新开工、新竣工超亿元产业项目90个、6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5个。

6、积极强化要素保障。认真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超前做好重大项目资金、能耗、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保障工作,专班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低空经济“三中心一基地”、盐海电镀中心等平台载体,保障重大项目落地需求。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在县城和上冈增设网点,全年新增各类贷款135亿元。做好在库“两重”“两新”项目论证和手续办理,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盘子。

(三)抓产业优结构,有效提升发展实力

7、加快优质企业培育。强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健全梯次推进机制,动态管理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措施,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家。持续抓好股改上市工作,精准服务后备上市企业,加速22家企业股改。大力开展企业“争星创优”活动,培育三星级以上工业企业20家、开票超亿元企业140家、入库税金超千万元企业45家。

8、提升现代服务业质态。着力构建具有建湖特色的“333”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主攻现代物流、科创服务、检验检测三大支柱型生产性服务业,突破大数据服务、节能环保、平台经济三大成长型生产性服务业,壮大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养老服务三大优势型生活性服务业,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换新购”,推动商品房开发向“小而美”转型。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0亿元,增速达到7%,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32家。

9、促进数实融合发展。强化数字赋能,统筹抓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四大领域工作。深化“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推动新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工业企业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持续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200亿元。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在工业企业覆盖率。

(四)抓改革求创新,更好激活发展潜力

10、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政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要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主线,大力推动“一门一网一线”深度融合,力促涉企服务“一类事”改革,切实为企业解忧、为群众解难。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在全省全市再进位。大力弘扬“厚德、守正、创新、奉献”的新时代建湖企业家精神,举办优秀企业家表彰、企业家“周末课堂”等活动,营造尊商、重商、爱商、护商的社会氛围。

11、深化重点改革。高作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竣工验收,持续深化与省农垦集团合作,扎实推进闲置宅基地复垦还田。全年争取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不少于10项。扩大对外开放,按照“深耕日韩,发力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拓展荷兰、丹麦等欧洲地区”的思路,借力省贸促会、苏州日本商会以及驻外机构等资源,招引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10个以上,完成进出口总额55亿元。

12、增强创新能力。深入推进高企培育,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全年净增国家高企50家以上,累计超350家。深入推进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悦阳、亿德隆等研究院,睿创之芯争创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益佳通研究院创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签订产学研协议120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个。突出创新人才引培,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2.0版,全年培养高技能型人才3000人以上,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70个。

(五)抓城乡重统筹,持续彰显发展活力

13、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推进“一体两翼”,“一体”中心城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全年实施城市老旧小区、绿地建设、供电、交通、污水管网提升等城建项目24个,年内完成105个无物业老旧小区规范化管理。东翼上冈,大力推动老城改造、产城融合,在全省经济发达镇中持续进位。西翼九龙口,围绕创建国家5A级景区,促进淮杂非遗与湿地世遗深度融合。实施消费提振专项行动,完善商业配套,高品质运营宝龙、大有界等城市商圈,鼓励汽车、家电、家装家居等企业、厂家叠加政府政策优惠,全年举办促消费活动200场次以上,以消费升级提升城市能级。

14、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有序推进农房改善,重点抓好老旧农房和农村危房方面,同步开展零散村庄和孤零户搬迁改造。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认真开展黑臭水体、畜禽、秸秆、户厕专项治理,持续美化村容村貌。争创省级宜居宜业示范片1个,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各1个。拓宽村级集体增收路径,涉农村(居)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60万元达80%以上。

15、构建现代高效农业。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制,以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建设为依托,持续做好“土”“特”“产”三篇文章,全方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6.9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3万亩以上。做大做优设施果蔬、优质稻米、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加快引培一批超10亿元规模农业龙头企业,九龙水产品交易市场销售突破70亿元。优化提升“1+2+N”特色品牌,九龙口大闸蟹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建湖大米”争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大地禾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六)抓民生增福祉,全面汇聚发展合力

1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就业帮扶,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500人以上、扶持自主创业1500人。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社保业务“就近办”及“社银合作”,新增社保扩面9000人。持续提升“一老一幼”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新增枢纽式养老服务综合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各1家,创建省级老年友好社区2个。

17、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深化办学体制、课堂教学、育人方式等综合改革,拓展与海安、北京等地教育合作,建湖二中创成四星级高中,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患者好感度,县人民医院完成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任务,努力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重病有保障。繁荣文化事业,用好九龙口文脉探源工程成果,提升《盐·运》《陆秀夫》等作品影响力,常态化开展淮杂、电影“六进”等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享受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18、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法治建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高标准推进“八五”普法工作,聚力严打民生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食药环”领域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感。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推进高层建筑消防、厂中厂等重点领域“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积极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三零”村(社区)建设、“精网微格”工程,完善纠纷多元化解、联动应急处置机制,以优良的安全环境为建设江淮绿心、打造千亿之城保驾护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