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希望。近年来,我县以“润心”行动为突破口,统筹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为全县7.6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
在机制建设上,我县坚持系统思维,打造“1+3+N”协同机制。以县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为核心枢纽,联动学校、家庭、社区三方主体,广泛吸纳N个社会专业机构力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网络。2024年,相继出台《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行动实施方案》《“心理双进1+4”活动计划》,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月调度、季评估”推进机制。县财政投入近80万元对20所学校心理辅导室进行改造升级,部分中小学设置专项资金完善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等专业场地建设。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开通未成年人成长热线“96111-7”,累计接听咨询电话2000余次,实现危机干预成功率100%,切实打通心理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专业赋能方面,我县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向“沉浸体验”转变。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月”活动,一场学生自编自导心理剧《阳光照进心窗》通过沉浸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情绪管理。县教育局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开展合作,每年选派5~6名心理专业研究生驻校实践;组建由42名持证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润心讲师团”,开发《心灵成长十二课》系列课程,其中“正念呼吸训练”“压力涂鸦墙”等互动模块深受学生欢迎。2024年,全县学生心理测评异常率同比下降13.6%,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
在家校共育环节,针对部分家庭存在“重学业轻心理”的问题,我县推出“三阶赋能”计划。通过开设“家庭教育指导直播课”“家长夜校”,开展情景模拟、案例剖析等培训,唤醒家长认知,累计举办38场,覆盖家长1.04万人次。推行“家庭心理日”制度,引导家长每月至少陪伴孩子完成一次户外运动、一次亲子阅读。成立“家长心理联盟”,56名“智慧家长”担任志愿者,通过微信群分享经验,成功化解家庭教育难题200余件,有效促进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和亲子关系改善。
在社会联动层面,我县整合多方力量,构筑起全域守护生态圈。社区“心灵驿站”成为学生的“解忧杂货铺”和家长的“充电站”,配备专业设备并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沙龙。由社区网格员、专职教师、心理医生等组成的“护心小分队”,深入开展入户心理筛查。县公安局、检察院、团县委、妇联等部门协同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援助机构。县总工会、妇联联合公益组织发起“向阳花开”计划,为留守儿童配备“心理成长伙伴”。县人民医院开设心理门诊,构建“学校-医院”绿色转诊通道。本土企业捐资设立“心灵护航基金”,资助100余名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凝聚起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强大合力。
此外,我县积极创新实践,打造特色品牌。实施“五色预警”动态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实现分级精准干预。开发“非遗疗心”特色课程,将淮剧、剪纸等非遗技艺融入心理辅导,助力学生情绪宣泄。发挥“颜老师工作室”“静雅姐姐工作站”等心理健康辅导站的辐射作用,推动心理健康服务提质增效。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治病,更要培元固本。”县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推动体系、队伍、内涵升级,建设县、镇、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实现专业服务全域覆盖。实施“一校一师”工程,确保2030年前所有中小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发《青少年心理韧性培养》地方课程,将抗逆力训练纳入体育教学,持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