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为我们疾控中心搭建了与全县广大听众朋友交流的平台!
我们今天交流的话题是“携手抗疫防痨、守护健康呼吸”。
我们先来谈谈世界结核病防治日的由来和今年的我国宣传主题——“携手抗疫防痨、守护健康呼吸”。
1982年3月24日由国际防痨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举办纪念罗伯特.科霍发现结核菌100周年,设立了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从那时起,国际防痨和肺病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就开始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但局限在一定的活动范围,缺乏大规模行动。1995年底WHO为了推动全球结核病预防控制宣传活动,唤起公众与结核病作斗争的意识,着力提高这个重要日子的影响力。1996年2月8日原中国卫生部专门发文,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积极开展“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活动。
今年已是我国第25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为了呼吁大家继续团结一心、共同携手,积极消灭新冠肺炎疫情、遏制结核病流行,并为消除这两种传染病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力量,中国疾控中心确定了“携手抗疫防痨、守护健康呼吸”的宣传主题。
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定点诊疗医院都是原有的传染病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传染病区,而诊治结核病的定点医院也都几乎成了新冠肺炎疫情筛查的“第一道防线”。
在筛检过程中,也有一些因新冠病毒前往医院筛查的人群被最终确诊为结核。大多数人也许内心会庆幸,“好在不是新冠肺炎”,然而,确诊为结核,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面临的是更加长期的战役。
大家对新冠肺炎一度恐慌和担忧,是因为病毒本身的不可知和不确定性,而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结核病肆虐的时代。直到1882年,结核菌被发现,1897年传染途径被确定,1921年卡介苗作为结核病的疫苗被发明以及20世纪40年代以来针对结核病的几种药物逐渐问世,人们与结核病作斗争的历史才算是有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新冠肺炎的绝大多数确诊患者都已经被治愈,某种程度可认为已经解除了警戒和危险,但结核病病人一旦经过病原学和病理学的确诊,所要面对的是至少半年的过于严苛且规范的治疗。如果治疗期间,病人不能遵从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或者在症状稍有缓解后就停止治疗,就个体而言,将会导致治疗失败。就群体而言,将会面临着结核病再度流行、肺痨再度卷土重来,几十年的防治成果化为乌有!
主持人:新冠肺炎与肺结核:一个是突发的新型病毒,一个是影响人类数千年的强大细菌。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它们都是乙类传染疾病,都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原体都主要侵犯肺部。此外,两者主要症状都以发烧、咳嗽、乏力为主。王主任,我们如何鉴别和认识它们呢?
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人体肺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以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传播方式主要以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为主,特殊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
肺结核是人体肺部感染结核杆菌后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以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为常见症状,此外还有低烧、夜间盗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传染源主要是病原学阳性的肺结核病人。主要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一般来说“咳嗽、咳痰二周以上”应怀疑是否感染了肺结核,如果同时痰中带血丝,就更有可能感染了肺结核病,应该及时到县人民医院北院肺结核门诊及时就诊。
主持人:新冠肺炎与肺结核病同属呼吸传染病,具有相似的防控策略,即为 “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在实际防控工作中,我们如何来落实“四早”呢?
答:“四早”之首是早发现。只有早发现,才能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在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我们在流行病学调查与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监测的基础上,对发热门诊病人、重点疫区人员及密切接触者等有关人员,通过新冠核酸检测,达到早期发现之目的。
同样结核病也可以通过症状监测的手段达到早期发现的目的。结核病也是呼吸道传染病,最为突出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是咳嗽、咳痰与发热。肺结核的诊疗规范确定:咳嗽、咳痰≥两周,或咯血,即作为肺结核的可疑症状。根据防治规范要求,对所有符合标准的可疑症状者,进行免费的痰结核菌与胸部摄片筛查。如能把这项工作完全落实到位,肺结核病人的早期发现工作算是有了着落。有了早发现,其它“三早”就很容易落实到位了。
主持人: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如果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怎么办?
答:当出现咳嗽、发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自我隔离,佩戴口罩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与痰结核菌、胸部摄片、甲流抗体与新冠核酸检测等辅助检查手段进行鉴别诊断。
主持人:王主任,最近在电视、微信等媒体告诉我们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有戴口罩、勤洗手等等方式,那肺结核如何预防呢?
答:首先结核病病人一经接受药物治疗其传染性可迅速降低。因此,发现和及时治疗新发生的结核病人,是预防结核病的头等重要工作。
其次刚才我们谈到肺结核的主要传染源是病原学涂阳的肺结核结核病人,而且主要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进行传播的,所以佩戴口罩对预防肺结核同样有效,特别是肺结核病人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的传播。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方法。如,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如,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如,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主持人:王主任,刚才谈到发现和及时治疗新发生的结核病人,是预防结核病的头等重要工作,那我们在平时是如何做到早期发现肺结核病人的呢?
答:人群对结核是普遍易感,全世界约有1/4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进展为结核病的概率大约为5%-10%。但下列人群相对来说更容易感染肺结核: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糖尿病患者、青少年以及老年人、HIV/AIDS人群等其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要求,每年定期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均需免费筛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的要求,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学校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工每年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其中所有高中和寄宿制初中的入学新生均应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试验)。
注重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门诊肺结核病人发现工作,落实归口诊治措施。其中,呼吸科门诊、放射科是发现肺结核病人最为重要的窗口。
主持人:国家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对肺结核病人是否也有免费政策呢?
答:目前国家采取免费诊治肺结核病的优惠政策。
由国家财政部专门提供结核病防治资金,用于结核病药品的购买,以及肺结核病人免费筛查;
由省级财政部门和县财政也每年下发专项资金用于结核病防治工作;
明确医疗保障局将肺结核病人作为门诊慢病病人,减免治疗相关的辅助检查和治疗费用。耐多药肺结核病人纳入重大疾病实行按病种付费,确定救治医院,统一结算标准,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付达到病种付费标准的70%。
因病致贫的耐多药肺结核病人还纳入县政府健康扶贫对象,给予慈善救助,个人自负部分医疗费用按1-3万元(含)救助0.2万元、3-5万元(含)救助0.4万元、5万元以上救助0.6万元的标准进行救助。
我县还明确了县人民医院为结核病定点诊疗机构,负责全县肺结核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凡在我县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包括外来人口)都可以到县人民医院北院享受免费检查和免费抗结核治疗。
免费项目包括: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在治疗期间的痰涂片检查、Xpert检查(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2次胸片检查;国家规定的抗结核化疗药物;
2017年始,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为确诊并接受管理的肺结核病人,提供统一化疗方案期间30元/月的交通补助;
2019年始,国家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为确诊并接受管理的肺结核病人,提供强化期治疗期间100元/月的营养补助。
主持人:肺结核病人能治好吗?
答:肺结核病人只要按照医嘱治疗,坚持规则全程服用抗结核药物,连续服用6—8个月,绝大部分病人能够获得治愈。
病人自己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将有助于康复。
家人、朋友、社会应对结核病人给予关怀和照顾。
肺结核病人接受正规药物治疗后2-3个星期一般就没有了传染性,可以达到药物隔离的目的。
痰中没有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
如果肺结核病人不坚持服药,或不规则服药,不但不能治愈肺结核,而且容易形成耐药,后期的治疗将十分困难,对公众的危害也将增大。
主持人:王主任,媒体报道新冠肺炎疫苗国家正在研发攻关,相信不久就会取得成功。请问结核病预防有疫苗吗?
答:结核病是慢性感染性疾病,化学治疗很难治愈而不复发,因此采用疫苗预防是最好的策略。但目前尚无理想的结核病疫苗。
广泛使用的疫苗是卡介苗,是一种无毒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活菌疫苗,自1921年用于预防结核病以来,虽被积极推荐和推广,但至今对它的作用和价值仍有争论。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卡介苗尚不足以预防感染,但可以显著降低儿童发病及其严重性,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结核病减少,并可减少此后内源性恶化的可能性。
WHO已将此疫苗列入儿童免疫规划。我国结核病感染率与发病率仍然较高,推行卡介苗接种仍具有现实意义,卡介苗属于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由政府买单提供免费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