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战士坚持抗战的一生——丘东平烈士传略

发布日期:2019-03-28 浏览次数: [字体: ]

丘东平,幼名谭月,学名席珍,笔名东平,1910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是中国“左联”早期的军事文学家、报告文学家和小说家。

1924年,丘东平考取陆安师范。1925年2月,丘东平入海丰特支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4月,他在校参加了共青团组织,毕业后在海丰县青年团做农运工作,主办并出版机关刊物《海丰青年》。1926年春,加入海丰农协,任海丰县农民自卫军大队文书,后调任海陆丰地委青年团秘书。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丘东平参加了海陆丰革命力量三次武装起义,并在第一次武装起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海陆丰苏维埃政府主席澎湃的秘书。

1932年夏天,丘东平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事革命文学创作,并和文艺界党组织保持联系。1932年10月,《文学月报》上发表了他以海陆丰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通讯员》。1934年夏,丘东平等革命志士去日本,参与在东京的中国“左联”活动,为“左联”刊物《东流》《杂文》撰稿。当丘东平得知中国工农红军在陕北会师后,便和“左联”干事陈辛仁于1936年初回到上海,准备去陕北。同年7月,丘东平到上海参加了鲁迅等63人发起的抗日救亡活动,共同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在土地革命时期,丘东平还创作了《德肋撒》《兔子的故事》《赌徒》《麻六甲和神甫》《福罗斯基》《沉郁的梅冷城》《长夏城之战》《多嘴的赛娥》《一个小孩的教养》《慈善家》等短篇,以及中篇小说《火灾》。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丘东平与欧阳山、草明、邵子南和于逢合作,由他执笔,创作了中篇小说《给予者》。“八·一三”战事平息后,10月,他随叶挺到汉口新四军筹备处,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5月,他跟随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转战安徽和江南敌后,任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敌军工作科科长,并兼任陈毅的对外秘书、军事服务团的随军记者。同年7月,新四军一支队到丹阳成立中共苏南工委,丘东平任工委委员。1939年2月,他还参加了延陵战斗和丹阳之战。此间,他经常白天创作构思,夜间往往通宵不眠、铺纸挥毫,写了《截击》《宣扬“皇道”者的行列》等通讯报道,刊载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及《抗战文艺》等杂志上。

1940年7月,丘东平随军从苏南挺进苏北,参加了黄桥战役后,10月随陈毅来到盐城。1941年初,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以下简称“华中鲁艺”)在盐城成立,刘少奇兼任院长,丘东平任教导主任。同年4月17日,苏北文艺界协会在盐城成立,丘东平当选为理事。1941年5月,他曾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全力写完了长篇小说《茅山下》的前5章、3.5万字。

1941年夏,日伪集中万余兵力,对盐阜区进行疯狂的扫荡。7月23日傍晚,丘东平、许晴和孟波3人率领的华中鲁艺二队共200余人,从湖垛东北约8、9里外的陶家舍往盐城西南楼王庄一带转移。转移途中,于次日凌晨4点多在北秦庄遭日伪军袭击。激战开始后,丘东平只身坚持担任后卫,指挥掩护师生突围,到达安全地带。最后,丘东平指挥部队撤出重围后,不幸被敌弹击中,以身殉国,时年31岁。县委党史办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