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治理“末梢神经”更加活络

发布日期:2019-05-24 浏览次数: [字体: ]

——我县探索现代社区治理新路径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处在社会的“末梢”,如何让社区这根“末梢”神经活络起来?我县以“抓重点、塑特色、促转型、补短板”为目标导向,以“队伍建设,聚焦重点,整合资源”为有效突破,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现代社区治理新路径。

加大投入 建立载体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居民选择在城镇买房,致使城市社区人口急剧增加。到2018年底,我县城镇社区人口已达50万人以上,社区人口规模的扩大,给社区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2012年起,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和创新建设的意见》,从加强社区组织体系、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管理创新发展抓起,合理调整社区布局,并通过财政投入、开发建设和资源整合三种方式,在各社区中心位置,选择规划建设建筑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社区干部(服务人员)、有办公设备、有社区发展目标、有社区服务规范、有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的“七有要求”,科学设置功能定位,每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均设置支部办公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多功能活动室,志愿者服务站、卫生健康服务站、人力资源和社区保障站,户外宣传栏(廊)、党务居务公开栏,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居民学校和户外文体活动场地。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既适应了社区发展需要,提升了社区形象,又为社区干部服务社区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载体。

在城镇标准化社区建设的带动下,我县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也紧紧跟上,经过近五年投入,全县199个农村社区均建成不少于3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参照城镇社区功能设置,结合村情实际,各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理布局,按照“一站式”“最多跑一次”的要求,统一设立服务大厅,大厅前台均设立政策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社区救助、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等窗口,让群众真正足不出村就能办结各种需要服务的事项,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减负增效 轻装上阵

“今年又有7项工作不再列入社区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未来涉及更多的政府职能、政府工作的达标、评比、考核等事项还将逐渐减少或取消。理顺条块关系,完善职能定位,为社区减负,让社区真正从‘政府模式’中解脱出来,让社区干部轻装上阵,回归主业,将大大激发社区治理的活力。今后,我们还要在这方面继续进行探索……”近湖街道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不断剥离政府经济职能,做社区负担的减法,做民生服务的加法。近年来,我县一方面通过社区人员“一对一”互动交流,逐年提高社区人员待遇,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配置,激发社区人员谋事干事的内生动力,一方面精细罗列社区为民利民服务、依法履职和工作清单,让社区回归服务本位。2018年,县社区党工委在深入调研征求社区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社区工作要览》,对社区工作清单、工作规范、工作方向作了详细明确,《要览》中明确的民生服务、民生保障等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服务类事项占了社区工作任务的70%,社区工作任务比之前下降了39%,目标任务考核指标减少了60%。正如社区干部所说,让我们回归主责主业,有时间有精力沉下身子贴在社区群众身边,帮助社区群众解决油盐酱醋、生老病死等最看得见、最摸得着、最能做到的事,不仅群众很高兴,更重要的融洽了社区的干群关系。

整合资源 释放潜能

社区作为社会的单元,承担着大量的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一个社区大的七八千户两三万人口,小的三两千户万把人口,单由社区几个干部去管,不仅难以管到位,管不好还容易滋生大量的社区矛盾,影响社区的和谐稳定。

为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我县着力整合社区资源,指导各社区与驻区单位合力共建,建立驻区单位向社区派驻党代表制度,每个驻区单位都与社区签订了共建协议,县社工委对驻区单位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考核,督促社区履行“驻在社区、共管社区”的义务。到2018年底,全县47个城镇社区共与132家驻区单位建立共建对子,驻区单位党组织向社区党组织派驻226名党代表和联络员。这些党代表和联络员,在做好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同时,经常到社区指导协调工作,帮助社区解决主要困难和矛盾,成了不吃饷的社区“编外干部”,受到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依靠自己管自己,做到四两拨千斤。我县在推行驻区单位与社区共建的同时,还注重挖掘社区自身潜能,在最大化发挥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各社区创新治理方式,整合力量,链接资源,努力下好多方参与、多元共治“一盘棋”。位于桥东社区的新世纪花园,率先成立“小区业委会”,使小区治理的满意度一直位居全县城市社区前列。花园社区海达新村是最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通过成立“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职工、老退伍军人”五老自治组织,物业全额收缴,保证小区日常管理的良性运营。西苑社区的西苑新村是县城最大的开放式小区,单常住人口就1万多人。为整治小区脏乱差“顽症”,社区专门成立文明创建志愿服务队,一举破解了管理难题。

创塑品牌 聚焦服务

近湖社区“五级网格化”建设,建北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花园社区“太极拳俱乐部”、季埝社区“中老年广场舞”、双湖社区“四点半课堂”、城东社区“以老助老志愿服务”、西苑社区“淮剧票友晚会”……一个个社区都“端”出服务特色“大餐”。按照“一区一特色”服务定位,各社区根据社区居民需求竞相打出独具魅力的靓丽名片,各社区聚焦服务主责,不断植入创新元素,塑造品牌工程,以个性化特色品牌,引领服务效能提升,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社区治理新突破。

我县积极探索“小社区大党建”建设路径,各社区在社区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实施“党员联户”“党代表进社区”党建基础工程,把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末梢”,形成了社区治理的“建湖党建”特色。在公共治理上,我县坚持用足用好网格化管理,精心编织基层治理“一张网”,把社区管理服务有效末端伸到了户、定到了人。

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本化,我县创新现代社区治理,为广大市民打造了一个个叫得响的“幸福号”品牌。蔡大兰 孙朝晖 杨守鉴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