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移驻北左庄

发布日期:2020-08-20 浏览次数: [字体: ]

寻常却又不一般的小村庄

钟庄街道古桥村境内有一个约30户人家的小村庄——北左庄,这里四面环水、宁静秀美,是水网地区常见的村落。这个看似平常的村庄却有着不凡的过往。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她曾被选为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的临时迁驻地,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行兵布阵、运筹帷幄,实现盐阜地区党、政、军机关人员的安全转移,进而取得第一次反扫荡斗争的重要胜利。

文化部原副部长、原对外文委副主任王阑西同志所著《驰骋中原——回忆刘少奇同志在华中》一书中写到:“在这次反扫荡中,黄克诚同志亲率所属部队与敌伪顽作战,少奇、陈毅、赖传珠同志亲率华中局、军部少数人进行指挥,他们撤至盐城以西湖垛镇北的水网地区中的一个方圆仅有二里左右、周围都是河流的小村庄上指挥战斗。虽然日寇的汽艇在四周游弋,不时地还用机枪射击,但少奇、陈毅同志在村庄被围困的情况下,还和从上海刚到盐阜区的文化界著名人士吕振羽、贺绿汀、许幸之以及曾山、彭康同志和我,在一所农家院落内谈笑风生地畅谈着上海孤岛的情况。”王阑西老战士的这段回忆文字便是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在北左庄坚持斗争场景的生动再现。

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移驻概况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日伪军便精心策划以围歼新四军主力,摧毁新四军军部为主要目标的苏中、苏北地区大扫荡。这次大扫荡是南京、徐州沦陷后日寇对华中的一次最大的作战行动。为应对这场空前残酷的斗争,保卫革命根据地,中共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和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组织全体军民投入紧张的反扫荡准备。是年2月初,刘少奇在盐城县委扩大会议上就提出“准备反扫荡,发动群众减息减租”的号召,并随时做好向西北撤退的准备。代军长陈毅亲临盐城西北乡(今建湖县)钟庄、高作一带勘察地形,选择军部转移地址。

当时的北左庄已是四面临水,并且东、西、北面都是较宽阔的河面,往西北有旱路进退两便,在地形上有战略优势。另外,这里的群众基础较好,当地群众十分支持党和新四军的工作。村庄西部是坐北朝南的左氏宗祠,为青砖小瓦的四合院建筑,除北边祭祀大殿外,其他房屋为通间大厅,作祭祖聚餐和议事用。宗祠东南侧有一“三合院”,是开明士绅左芬的住宅,其余农户分散坐落在宗祠周围,可为军部和局机关提供临时工作和生活场所。所以最后确定军部和华中局在撤退时临时设驻北左庄。

7月10日上午,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机关冒雨撤离盐城,下午3时到达北左庄一带。司令部设在左氏宗祠内,刘少奇、陈毅住在左芬家。华中党校、江淮印刷厂、华中鲁艺、抗大五分校女生队等分别驻北左庄周围的陶家舍、南华舍、荡杨庄、钱家垛、东涔、西涔等村庄前后达23天,至8月3日安全地撤入阜宁县境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充分发挥依靠群众和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胜利粉碎敌伪夹击围剿的扫荡阴谋。

新四军在北左庄轶事一二

一、刘少奇、陈毅会见上海文化界人士

1941年夏,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吕振羽、贺绿汀、许幸之等人,冲破重重阻碍和封锁,投奔新四军,几经周折,终于在7月20日到达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临时驻地北左庄。此时,日军已经发动对盐阜地区第一次大扫荡,敌人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纵横包剿”的战术,西路日军从蒋营、收成(今九龙口镇一带)入侵,先后占领了建阳和湖垛镇(今建湖县城)。东路日军侵占上冈后,继续向湖垛方向推进,实行东西夹击,企图围歼北撤的新四军。21日,敌人的汽艇在军部周围的河道上频繁来往,枪炮声此起彼伏,敌情到达最严峻的时刻。而此时,刘少奇、陈毅正在北左庄一农家院落里会见了前来投军的上海文化界人士,向他们表示亲切慰问和热烈欢迎,并就如何开展敌后文化工作,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同他们广泛交换意见,就连日军打落在窗台上的子弹都没有打断他们热烈的讨论。刘少奇、陈毅为抗日殚精竭虑、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和临危不惧、泰然自若的革命家风度,极大地鼓舞了在场同志,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榜样力量。

二、华中卫校在吕北舍成立

为保障前线伤病员的救护工作,新四军军部决定创办华中卫生学校,培养战时医护人员。军部撤离盐城前,已经成立了卫校筹办处。军部移驻北左庄后,筹办处就在距北左庄不足二里的吕北舍(今建湖县高作镇高群村境内)开办了华中卫生学校。7月22日上午,卫校举行开学典礼,代军长陈毅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他要求学员在战争环境中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一面战斗、一面学医,学好本领,为军民服务。他的讲话激起会场一阵又一阵掌声。创校时,华中卫校有学员100余人,由新四军卫生部部长沈其震兼任校长,崔义年任副校长。后随着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安全转移至阜宁县境内,华中卫校也撤离了吕北舍。华中卫校虽在驻地活动时间不长,但他们关爱群众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深印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