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创建“345”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1-04-21 浏览次数: [字体: ]

2019年以来,县司法局先行先试、实体实战,探索“三级同步、四项机制、五大体系”的“345”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实现了全县诉前调解数量快速增长、法院数量大幅度下降的目标。

“三级同步”发力共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试点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县委县政府顶层推动。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议,成立建湖县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级机关部门联手推动,县司法局积极发挥职能和牵头作用,指导督导各地、各部门认真做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工作。目前,全县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社会治理新格局。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动,第一时间成立小组,深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联动”,加强与审判机关、行政机关对接,县人民法院、人社局、信访局、公安交警等部门成立非诉讼服务中心,矛盾多元导入、一体受理、分类化解、联动处置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运行模式基本形成。

“四项机制”完善架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试点建章立制、规范先行。建立诉讼与非诉讼对接机制。县委县政府、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诉讼与非诉讼纠纷化解工作合力。建立非诉讼全链条化解机制。坚持党委、政府、社会及群众四位一体,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方力量,通过行业联动、专业联调、部门联管开展全链条非诉讼纠纷化解,使大量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目标考核机制,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运行情况纳入县法治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责追责”机制。

“五大体系”聚力共抓,非诉讼解决机制建设试点实体实战、实用实效。夯实非诉讼组织体系。县司法局、镇(街道、区)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非诉讼服务中心分中心,部分村(居)依托司法行政服务站设立非诉讼专区。县法院、人社、信访、道路交通等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的部门,设立非诉讼服务中心分中心。抓实非诉讼实战体系。非诉讼服务中心积极打造实战型“非诉讼指挥中心”“非诉讼办理中心”“非诉讼分流中心”“非诉讼数据中心”,做到群众纠纷化解诉求接诉即办。压实非诉讼效力体系。加强非诉讼队伍建设,放大“老班长调解室”等名人调解效应,推行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调解前置制度,不断提升非诉讼服务效力的公信力。建实非诉讼制度体系。建立“接案、研判、流转”分流机制,建立“联动和补强”协调化解机制,完善诉讼与非诉讼对接融通机制,确保所有案件应立尽立、应调尽调。做实非诉讼文化体系,做好非诉讼在身边宣传月活动,不断提升纠纷非诉讼化解工作的群众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度。县司法局精心挖掘,建立非诉讼文化主题长廊和非诉驿站,打造非诉讼文化新乡贤主题广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法治信仰。唐建标   刘静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