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鸿雁传书。近日,县委组织部陆续收到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回信,对优秀毕业生在湖取得的成绩表示欣喜和感谢。据悉,首批入职的40余名优秀毕业生工作已满一年,他们迅速转变角色、快速融入一线、尽数收获成长。近年来,我县致力打造“产才共建、智创汇湖”人才集聚高地,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持续升级政策供给,让建湖人才生态的“梧桐树”愈发枝繁叶茂,让优秀毕业生扎根建湖有底气、有信心、有前景。
落实全员导师 悉心指导提能力
是导师,也是大家长;在异乡,也有家味道!9月10日,留湖过节的52名外省市优秀毕业生与成长导师、工作导师们一起共吃团圆饭、共赏明月光、共唱幸福歌,体验了别样的中秋团聚时刻。
人才工作,贵在用心、重在用情。为推动优秀毕业生快速成长成才,切实提升他们的归属感,我县建立“成长导师+工作导师”“双导师”全链条培养机制,11名成长导师“一对多”给予优秀毕业生职业发展宏观指导,150余名工作导师“一对一”进行日常答疑解惑。通过早餐会、茶话会和专题看望、成长座谈等方式,着力引导结对导师“口传+心授”输送工作经验、指点疑惑迷津,确保优秀毕业生在工作方法上有人教、工作作风上有人带、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全面形成“融入无障碍、交流零距离”的良好格局。
“建湖有水的秀美,更有水的包容,得益于组织的关怀,一毕业我就遇到了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导师,这一年我惊讶于自己的成长,也为自己的收获倍感应该珍惜当下!”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就职于县文广旅局的优秀毕业生郑毅感慨道。
坚持一线淬炼 放心使用添动力
从书本知识到实战能力,是横在优秀毕业生面前的一道鸿沟,攻坚克难往往也令人望而生畏。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在县人才办负责人看来,信心从哪里来?一是从优秀毕业生自身,从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来;二是来源于组织及时跟进、无微不至的支持。
我县结合地区实际,积极为优秀毕业生进步搭台子、铺路子、扶梯子,将优秀毕业生培养工作重点“向园区一线倾斜、向服务一线倾斜、向业务一线倾斜”,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双招双引等一线岗位打造89个“实战”任务,引导优秀毕业生策划方案、领办事项、牵头任务,构建岗位锻炼机制,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一律纳入人才库,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国企高级管理人才重点培养。
年初,就职于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的优秀毕业生吴娟当选了盐城市第九届人大代表,也被评为了盐城市“三八红旗手”,对此她表示:“我为自己初出校门就能获得这么多的锻炼机会而感到幸福。更有幸的是,我在建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认可了我的能力,认可了优秀毕业生的价值。这片土地让我充满了勤奋耕耘的干劲,我渴望在这里发光发热。”
靶向人尽其才 精心培育挖潜力
“优秀毕业生普遍学历比较高、思维活、兴趣广,可塑性强。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人才的个人特点、专业特长等,把他们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激发他们的内心动力。”县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在优秀毕业生上半年总结研判会上指出。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县积极健全优秀毕业生动态考评机制,定期由组织部门和用人单位开展用人效果评估,全面收集干群正反双面评价,立体掌握岗位工作实绩,系统化制定跟踪培养计划。根据个人潜质、自身意愿和发展需要,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转岗挂职,便于在一线锻炼中近距离识别优秀毕业生所长所能,确保人岗相适、人事相宜。
从高新区招商办到恒济镇恒东村挂职党总支副书记的优秀毕业生颜鑫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田间小路边上与村民谈心交流、在行政大厅摸索项目审批程序、在高速卡口参与核酸采样登记……这让他倾听了社会的各种声音,学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也更加敞开胸怀拥抱建湖这片热土。
突出服务保障 暖心管理添活力
“趣味投壶”“朝华拾月”“灯火阑珊”“飞鸽传信”“鹊桥相会”……一个个精心设置的小游戏将中秋的节日氛围感拉满!这是前不久,我县为优秀毕业生举办的中秋主题游园活动,让青年人才在结伴合作、你追我赶的过程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不仅中秋,我县聚合群团部门力量,围绕“团圆冬至”“欢庆元宵”“义务植树”“青聚端午”“缘聚七夕”等大小节日举办各类优秀毕业生团建活动,做到每月一主题,每月一活动,每月一服务,为优秀毕业生搭建起经常性交流沟通平台。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县多部门联动,常态化举办主题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拓宽他们的交流渠道,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更好推动他们真正扎根建湖、安居建湖、融入建湖。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