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普渡机器人、海柔创新科技在机器人场景应用及整零协同生态拓展大会上现场演示产品,赢得观众广泛好评。同日,远在首都的鸿达、华之益、苏博等9家石油装备企业,带着近百件创新产品和前沿技术闪耀登场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在行业交流中大放异彩……春天,科创的种子纷纷破土而出。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攻坚年”活动,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研发平台建设,为市场主体注入“强心剂”。民营企业更是乘势而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技术改革,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阔步前行。2024年,我县高企总数达306家,省市瞪羚、潜在独角兽企业达30家,通过科小评价企业515家,均居于全市前列。一个向“新”而行的建湖,正以蓬勃的姿态迎接未来。
锚定研发投入“压舱石”,筑牢创新发展“基本盘”
在江苏天一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一辆辆航空食品车整齐排列,即将奔赴航空保障一线,开启服务航程。
这些车型经天一公司精心研发设计,已升级为新能源航空设备车辆,配备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安全监管系统、ASD安全防撞系统、热失效管理系统,并自带灭火防控装置,整车安全性能显著提升。一经上市,便深受客户喜爱。
“我们以持续性的研发投入,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江苏天一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中心副总经理卞洪达表示,“每年的研发投入要占到营收的15%以上,今年研发费用总盘子将达6300万左右。”
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底气所在。建湖民营企业深谙这一点,纷纷加大研发资金与人力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连日来,江苏铭星供水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工人正在对新研发的细水雾消防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铭星公司在水务行业已深耕20余年,每年拿出上千万元资金,用于产品研发,目前拥有多项发明专利、近百项实用新型专利,先后推出自主研发的“智慧消防”“智慧供水”等系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占据了有利地位。
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科技创新实力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指标,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引擎”。一直以来,我县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全县上传各类技术合同42.5亿元,完成率全市列前。
牵住研究合作“牛鼻子”,激活创新协同“动力源”
道尔道、冠华水产公司获批省研究生工作站,天一、高测公司获批省工程研究中心,悦阳研究院、亿德隆研发中心开工建设,悦湖之星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深圳市南山区成立“悦湖之星(深圳)离岸科创中心”……
一个个研究生工作站、研究中心的建设落地,是民营企业突破传统发展瓶颈、探寻全新增长曲线的创新实践。打破企业单打独斗局限,引入高校、科研机构多元智慧,在产品研发、工艺改良等关键环节发力,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江苏凯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封装工艺流程的优化和成品测试。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凯嘉公司不仅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已成功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异质异构集成封装解决方案。
“公司与东南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内部对人才的培训也在进行中。”公司研发主管张弛说,“未来,我们将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交流合作,共同推进行业进步与发展。”
近年来,我县不断优化服务,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2024年,举办产学研及科技招商活动51场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80项,同比增幅110%,征集高校院所技术成果1086项,同比增幅150%,落地转化100余项。专题举办全县重点产业链产学研合作供需对接会,邀请10余所高校参加,征集企业技术需求60项、高校科研成果38项,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8个。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申报并入选国家火炬人才计划,实现“零的突破”。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在湖外国专家A类人才达6人。
擂响技术攻坚“冲锋鼓”,锻造创新突破“硬核力”
走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家民营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江苏新恒鼎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围绕船用曲轴加工工艺,进行新一轮技术优化;江苏国瑞液压机械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则聚焦高端液压元件关键技术,展开联合攻关。
建湖作为科技创新百强县,在政策激励、服务保障、平台搭建等多个维度给予民营企业全方位支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024年,我县组织申报国家高技类超长期国债项目6个,省、市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等各类项目13个,申报数列全市前列。
鸿达公司175MPa采气井口装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我县油气钻采井口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为全市首家、盐城唯一;益佳通“高能量长寿命钠离子电池”项目进入国家项目库,并接受国家发改委专项答辩;耀宁公司“神盾短刀电池”成功搭载在吉利银河E5上……
无论是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还是机器人、低空经济两大未来产业,建湖民营企业正以强劲的竞争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涌现一批原创成果,持续释放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的“火种”越燃越旺。
近年来,我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年增长两倍,国家高企总数3年增长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规上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突破50%。
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破局而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政策扶持到平台搭建,从人才引育到成果转化,建湖多措并举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建湖民营企业必将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力。葛菲
图为普渡商服机器人。
图为建湖县鸿达阀门管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