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绣”出最美江淮绿心

发布日期:2025-05-28 来源:建湖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图为双湖公园一角。朱文君摄


五月的建湖,美丽的西塘河风光带,清风吹过,水光潋滟,绿柳轻拂,鸟语花香,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处宁静与恬暇的乐土,为这个水乡城市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西塘河风光带穿过县城南北,全长10.1公里,建有龙舟码头、樱花水池、雾森景观、曲水流觞、西塘彩虹、城市初阳台等设施,占地1.5万平方米。

日前,西塘河风光带与神台河风光带、新市民广场,被列入江苏第三批开放共享城市绿地。加上之前开放共享的双湖公园、老市民广场、向阳苑,建湖累计开放共享城市绿地6处,开放共享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建湖美,美在生态。我县地处苏北里下河腹地,位于江苏“1+3”重点功能区之一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板块。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湖、荡、河、渠,星罗棋布;湿地、平原、林网、田园,风情各异,素有“水乡明珠”“千河之城”美誉。境内九龙口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更是被誉为天然的“金银滩”“聚宝盆”。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去冬今春,1400余只小天鹅穿越迢迢万里,掠过山川湖海,飞临建湖栖息越冬,温暖了建湖寒冷的冬天,装扮了建湖明媚的春天。这是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也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历史上,建湖均有小天鹅在此越冬栖息的目击记录,但数量较少,种群数量一般为3—5只,单次监测种群数量超过50只已是极为难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县境内小天鹅首次发现超1400只,不仅是藕塘生境提供的浅水环境与丰富食物,加之人为干扰少、污染物少,从而吸引小天鹅在此栖息越冬,更是体现了我县近年来在生态修复和鸟类保护方面的卓著成效。

近年来,我县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围绕“江淮绿心新兴制造基地、生态宜居湿地文旅城市”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美丽建湖建设,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在绿色发展新赛道上勇当先锋、争当排头。生态质量指数连续四年全市第一,创成中国天然氧吧,并被列为首届千岛湖大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城市实践基地”。

初夏时节,走进城南朱尤沟,河水清澈干净,两岸绿树成荫,不时还有水鸟在水面盘旋……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水清了,树绿了,环境好了,每天早晚散步的人也多了,活动活动心情格外舒畅。”居住在朱尤沟附近的李大爷发自内心地感叹生活的变化。

我县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工作目标,持续开展保蓝天、护碧水、守净土行动,一体推进扬尘治理、烟花爆竹禁燃禁放、黑臭水体整治、生态河道建设、“无废城市”建设等工作,让天蓝地绿水长清成为新常态。去年,对全县2755条河道全面检测、全面治理,城市水环境持续得到改善;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省市前列。

行走在九龙口“生态岛”试验区,湖面开阔,碧水荡漾,满目葱茏,飞鸟翔集,犹如置身于“绿野仙踪”。九龙口“生态岛”试验区作为省级试点,从湿地保护与修复、物种资源保护与栖息生境恢复等六个方面,统筹布局推进十项重点工程,打造美丽、低碳、和谐的“原生态潟湖型湿地”生态示范岛。

九龙口“生态岛”试验区只是我县推进绿色生态建设的一个侧面。随着国土绿化行动的深入推进,美丽建湖建设走深走实,生态本底愈来愈浓。全县现有林地面积2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25%,建成绿美村庄21个;县城建成公园绿地39个,绿化覆盖率达42.58%。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激活“产业生态化”,是绘就“美丽建湖”新画卷的实践创新。我县围绕争当绿色转型发展典范,全面推进产业绿色转型、节能减排,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全市唯一入选全国“亩均论英雄”改革案例,获评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金奖励地区;试点推广“生态农业+”,通过“全域治理+稻田种养”,打造现代农业高地,建成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我县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一幅城市与自然相亲相依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夏海

打印 关闭